這個冬天,廣大市民收到了一份溫暖的“年禮”:63個市級部門公開“三公”經費預算,占納入市級財政預算部門總數的92.3%,全年“三公”經費預計同比削減40%。這些省下來的費用,投入到城市發展的建設中,投入到民生項目的執行中,讓市民出門有更方便的公交可坐,看到更清的水更藍的天。
  這是成都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出的一枚“果實”。成都將教育實踐活動與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結合起來,與提升“首位城市”、推進“兩個跨越”的重大任務結合起來,與做好成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結合起來。以良好的黨風政風取信於民,以堅持“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凝心聚力,進一步集聚起科學發展、領先發展的強大合力。
  聚焦作風建設
  幹部腳下泥土多了
  去年7月24日,市政府政務中心。得知我市正在深入開展領導幹部“三進”活動,四川省傢具進出口商會負責人榮煜偉匆匆趕來,向市領導面呈“幫助傢具行業真正走出去”的建議。在認真聽取了他的訴求後,市領導當場表示贊同,並責成市商務局儘快研究拿出推進辦法。
  像這樣,市級領導幹部和群眾“零距離”接觸,瞭解群眾訴求、解決問題,如今在成都,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教育實踐活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整風”行動。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發出動員令,市級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突出領導帶頭,確定了22個市級部門作為市委常委、市政府黨員副市長的活動聯繫點,一級示範一級看、一級推動一級乾;面對面傾聽群眾意見、心貼心解決群眾困難,20位市領導、225位局領導先後走進政務中心、信訪接訪大廳和廣播電視直播間,現場聽取意見建議,解答群眾問題;開門納諫,市委、市政府、紀委監察局等相繼打破“體內循環”,邀請基層代表、市民代表、政風行風監督員等座談,聽批評、聽意見,請群眾“幫忙”把問題找準、把癥結剖深、把根源查透。
  教育實踐活動聚焦作風建設,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成都堅持深入群眾,把教育實踐活動的焦點亮給群眾,確保教育實踐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有群眾參與、有群眾監督,讓群眾聚光照亮病變、觸到痛處、碰及敏感——
  廣開言路,在全市範圍內“立體式”征求群眾對“四風”的意見,黨員幹部深入到農村、社區、企業,到群眾扎堆的地方,通過“壩壩會”“院落會”“車間會”等形式傾聽民聲、彙集民意;消除“門檻”,設立公開舉報信箱、發揮媒體監督作用、搭建網上政民互動新平臺,為群眾舉報、反映問題大開方便之門,據不完全統計,僅聽取意見階段就有53.7萬名群眾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活動中;委托第三方調查機構,對全市重點工作、重大民生、黨風廉政、政務環境建設等開展測評,邊問邊改。
  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密切黨群關係。成都狠抓實踐課堂教育,建立健全黨員幹部密切聯繫群眾的長效機制——
  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窗口“五進”活動全面開展,黨員幹部把基層一線、地震洪澇災區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主戰場、練兵場;“7·9”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過後,在全市鋪開“三個一”活動,做到“一個市級部門聯繫一個受災鄉鎮、領導幹部聯繫一戶受災群眾、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集中開展“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通過入戶走訪、實地察看、民情懇談、院壩交流、召開議事會等方式,為基層群眾送溫暖、獻愛心。
  7月,當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市深入推進之際,突如其來的強降雨,成為一場特殊的“大考”。嚴峻的防汛抗洪形勢,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應災能力,考驗著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決心與勇氣。
  災情面前,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聞“汛”而動、迎難而上,始終奮戰在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最前沿、抗洪搶險第一線。市委書記、市長等市領導趕赴一線靠前指揮,基層黨組織把辦公地點搬到暴雨中、設到抗洪搶險的第一線,黨員幹部挺身而出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成為風雨中飄揚的一面面旗幟……
  全市黨員幹部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密切了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將教育實踐活動推向縱深。
  踐行群眾路線
  堅持“三視三問”開展工作
  “視群眾為親人,問需於民;視群眾為老師,問計於民;視群眾為裁判,問效於民。”去年8月27日,成都“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作為創新探索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重要版面。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樣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市委市政府從實踐中進一步確立了群眾路線的工作思路:乾什麼?問需於民;怎麼乾?問計於民;幹得怎麼樣?問效於民。
  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我市將實踐經驗梳理總結為“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將其作為推動、檢驗工作的重要方法,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把群眾工作與中心工作擰成“一股繩”。
  近年來,網絡和各類新媒體平臺成為群眾反映利益訴求、表達價值主張的重要空間。我市深度“挖潛”網絡新媒體的功能,從去年4月起,在全國率先建設四級政務微博體系,短短4個月時間,52個市級部門、所有區(市)縣和部分鄉鎮(街道)、重點社區(村)開通1900多個政務微博,粉絲累計達到1800萬人。
  政務微博,由單向發佈變為雙向互動,由簡單溝通變為綜合服務。在以“@成都服務”為代表的各級政務微博上,網民只要“@”一下,就可以咨詢辦事、舉報投訴、建言獻策等。我市還明確規定:工作時間內1小時響應,非工作時間8小時內響應,一般問題24小時內解決。
  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級各類政務微博已達3364個,基本實現了街道(鄉鎮)以上政務微博“全覆蓋”。“@成都服務”日均受理群眾反映問題200多個,已解決實際問題3000多個。網絡變成了群眾“當家做主”的新平臺。
  不僅民生關懷“根植”於群眾訴求,我市還把城市的發展大計交給群眾來決策,把發展的成效交由群眾來評判。在市委看來,群眾工作不僅是訪貧問苦、關心困難群體,更體現在敢於把城市的發展大計交給群眾來決策,化民意訴求為執政基礎。
  產業怎麼發展、城市怎麼建設,市民群眾最關心,也最有發言權。北部城區改造、二環路雙快改造、環城生態區建設、社區免費公交、龍泉驛區“生態移民”、公租房、城鄉醫保……這一系列重大事項、民生工程的決策和實施,無不體現了群眾意願。
  隨著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隨著“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的堅持執行,“一切為了群眾”的思想潤物無聲地成為各級黨員幹部的行動自覺。去年7月,群眾對“小區離公交站太遠”反映比較集中,成都市公共交通研究所所長劉芳硬是用腳一步步地“量”,實地勘察增設了500多個社區公交站點,使居民出門不到300米,就能坐到社區免費巴士。
  以問題為導向
  重點解決群眾關註“焦點”
  “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困難是需要及時得到幫助的?”……去年,我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黨風廉政建設的滿意度測評,廣泛聽取和征求群眾及社會各界意見。歷時數月後,將收集到的群眾最為關心、急需得到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集中進行了清理,最終確定對九個方面進行專項整治。
  很快,活動內容正式“出爐”:群眾信訪集中排查化解、政務大廳集中整治、徵地拆遷集中清理、社會問題集中清理、涉農資金集中清理、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治理、教育突出問題治理、醫療突出問題治理、城鄉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等活動。
  隨即,市委召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領導小組會議,對九大專項行動進行專門部署。10個市級部門牽頭、各單位主要領導掛帥、年底前全面完成、納入綜合目標績效考核、公開舉報投訴電話、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曝光並將解決情況及時公佈……
  時隔半年,隨著“九大專項行動”的深入開展,一大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點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相關部門更曬出公開承諾,讓群眾進行更為有效的監督。
  這樣“釘”整改的深入行動,在我市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並非個案。教育實踐活動,“查”是過程,“改”是目的。我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從上到下、自始至終建立問題台賬,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整改,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凝心聚力、取信於民,讓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科學的發展觀、政績觀更加深入人心。
  邊查邊改,堅決果斷。整治“文山會海”,嚴格實行會議文件限額管理、集中審批,全面推行“無會周”制度;控制“三公”支出,全面推行“三公”經費預算公開,嚴格因公出國(境)審批;嚴控公車支出,實行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總量和車輛年均運行維護費“雙控制”。
  集中整改,較真鬥硬。針對“四風”突出問題,制定系統的整改方案,涉及改進學風文風會風、強化“三公”經費控制監管、帶頭落實廉潔從政規定等8個方面共37項措施;逐項制定出詳細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做到整改內容、措施、責任、時限、效果、驗收“六個落實”。
  專項整治,力求實效。集中開展包括清退會員卡、治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節慶論壇泛濫等7方面11項任務的整風肅紀“七項專項整治”;圍繞“城市病”問題,全面啟動大氣、水、交通管理和城市管理“四大專項整治”,深入推進“碧水藍天凈土工程”。
  據統計,活動開展以來,市委發文同比減少18%,全市性會議減少14%,審批時限壓縮50%以上,全市因公出國(境)團組同比減少37%,全市44家商業預付卡發卡企業完成備案,9萬餘名黨員幹部作出“零持有”報告,查處“三無”企業和違法排污企業33餘家,查處違規工地940餘處……
  跳動的數據,為成都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書寫下示範。本報記者 王眉靈 鄭瑩瑩
  開展“五進”活動
  讓乾群關係更密切
  深刻踐行群眾路線,全面推進“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去年8月,我市組織全市黨員幹部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窗口,建立聯繫制度,規定工作任務和方式,使密切聯繫群眾制度化、常態化。
  “進農村”,促新村建設。每名市領導聯繫1個村2戶貧困戶,每個市級部門聯繫1個村,每名班子成員聯繫1戶貧困戶,每名縣處級以上黨員幹部聯繫1戶農村群眾。瞭解村情民意、推進經濟發展、改善農村面貌、完善公共服務、促進致富增收、化解農村基層矛盾、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密切與農民群眾的感情。
  “進社區”,促社會和諧。實行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到社區“雙報到”制度,每名機關黨員在報到的社區認領一個公益性服務崗位,每年至少參加一次社區公益或志願服務活動。幫扶困難群眾、瞭解居民訴求、密切黨群乾群關係,營造共建共享美麗城市的良好氛圍。
  “進企業”,促產業發展。每名市領導聯繫1戶支柱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市級職能部門每名班子成員聯繫1戶成長型企業,每名縣處級以上黨員幹部聯繫1戶中小微企業。傾聽企業對政務環境、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進學校”,促學有良教。每名市領導、市級職能部門黨員領導幹部聯繫1所市屬高校或中小學校、幼兒園。傾聽一線教職工、學生及家長的意見建議,協助解決校園周邊環境整治、食品衛生安全、校車安全管理等問題。
  “進窗口”,促作風轉變。市領導、市級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進政務中心、進接訪大廳、進直播間、上政務微博,面對面與群眾溝通。圍繞中心工作、社會反映熱點問題、群眾反映突出困難,聽取意見、問計問策,答惑釋疑、疏導情緒,解決困難、化解矛盾。
  截至目前,已有3600多名領導幹部、數萬名機關黨員參與到活動中。
  引入第三方測評
  讓群眾評判有渠道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市引入獨立第三方,委托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針對全市108個市級單位“四風”表現和作風狀況情況,面向群眾開展獨立測評,並把群眾評判結果作為改進工作的依據,建立健全“下評上、民評官、基層評機關”的民意測評機制。
  去年8月,調查隊在全市各個區(市)縣,採用窗口隨機訪問、預約上門調查、入戶調查、專題座談等方式,對“兩代表一委員”、黨政機關幹部、投資經營者、城鄉居民、政風行風監督員等七大類群體進行了調查,共取得有效樣本6198個,收集意見建議3000多條,其中,服務對象和普通群眾樣本量占65%以上,群眾聲音力強面廣。
  在這場第三方測評中,調查機構精心設計問卷,把中央提出的“四風”22種具體表現一對一轉化成測評問題,力求找出每一處病變;向調查對象提供成都市第一批參與活動的108家單位對照卡,讓群眾把“四風”22種表現、88個具體問題“實打實”具體到每一個單位,把群眾的真實感受反映出來,堅決划出上下等級、列出好壞之分,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左右一般粗”。
  結果顯示:公眾總體評價較好,但調查問卷中列舉的22個“四風”問題均不同程度存在。我市及時將群眾評議結果製作成成績單反饋給各單位,倒逼各單位將自身查找的問題和第三方測評結果進行對比,對照“靶子”挖問題。同時,將第三方測評結果和收集到的問題納入市級部門問題管理台賬,公佈整改任務書和整改時間表,適時邀請群眾評議整改效果,群眾滿意一個、銷賬一個,群眾對成都市機關作風轉變綜合滿意度達80.65%。
  九大專項行動
  整治群眾反映突出問題
  去年8月,我市啟動維護群眾權益的“九大專項行動”,對涉及信訪、政務大廳、徵地拆遷、社保、涉農資金、食品藥品、教育、醫療、城鄉環境九個方面、群眾反映最突出、最集中、最強烈的問題進行專項整治。
  九大專項行動開展“問需於民”。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市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3700餘條群眾意見建議,對此進行分類梳理後,從中篩選出九方面的突出問題,確定進行專項整治,包括:群眾信訪集中排查化解、政務大廳集中整治、徵地拆遷集中清理、社會問題集中清理、涉農資金集中清理、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治理、教育突出問題治理、醫療突出問題治理、城鄉環境突出問題治理。
  市委召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領導小組會議,對“九大專項行動”進行專門部署,要求10個市級部門牽頭,年底前全面完成,並納入綜合目標績效考核,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曝光並將解決情況及時公佈。歷時半年,受理了群眾舉報投訴1059件,截至目前已辦結770餘件,相關部門作出公開整改承諾46項。
  經過專項整治,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普遍關註的實際困難和難題,並逐步形成解決群眾問題、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機制,受到群眾廣泛贊譽和好評。
  本報記者 王眉靈 鄭瑩瑩 整理  (原標題:深查擺 釘整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03ajur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